基孔肯雅热出现的区域
全球范围2024年12月至今,基孔肯雅热已在119个国家和地区出现本地传播。主要集中在南美洲(巴西等)、非洲(法属留尼汪岛等)、东南亚(印度、泰国、马来西亚)及南亚。2025年上半年,全球新增约22万例病例、80例死亡病例,其中14个国家或地区为高发区域。
截至2024年,基孔肯雅热高发地区集中在非洲及亚洲部分区域。 非洲重点区域 坦桑尼亚、南非、津巴布韦为传统流行区。 法属留尼旺岛报告病例超39,000例,马约特岛913例,成为近期暴发核心区。 科摩罗、毛里求斯、尼日利亚等地感染风险持续存在。
截至2025年8月,中国有基孔肯雅热输入病例的省级区域为广东省、湖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其中广东佛山发生本地传播疫情,累计确诊2659例。

中国哪些地方有基孔肯雅热
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在我国主要集中在南方省份,北方存在输入性传播风险。疾病流行区域分类根据传播风险和活跃程度,国内地区分为三类: I类地区: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这些地区伊蚊活跃期长,本地病例多,聚集性疫情风险突出。例如广东东莞、汕头等地近期存在传播风险。
截至2025年8月,中国有基孔肯雅热输入病例的省级区域为广东省、湖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其中广东佛山发生本地传播疫情,累计确诊2659例。
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按基孔肯雅热流行风险由高到低分为四类地区:Ⅰ类地区(6个):包括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这些地区媒介伊蚊活跃期长、既往登革热本地病例多、聚集性疫情风险高。
基孔肯雅热目前在中国属于输入性传染病,本土流行风险较低,主要关注区域为南方气候湿热且伊蚊活跃的省份。基孔肯雅热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尤其是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中国尚未出现大规模本土流行,但由于国际人员流动,输入性病例偶有发生。
如何判断是不是出现了登革热疫情?
1、登革热的典型症状是“高热三痛三红”+皮疹。高热:突发高烧(40°C以上);三痛:剧烈头痛、全身关节痛、肌肉酸痛;三红:面红、颈红、胸红;皮疹: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
2、登革热患者常出现白细胞减少(尤其是淋巴细胞比例下降)及血小板进行性减少,这是病毒感染后骨髓抑制和免疫反应的典型表现。血生化:重点检测肝酶(如ALT、AST)、肌酐、尿素氮等指标。登革热可能引发肝细胞损伤(导致转氨酶升高)和肾功能异常,严重病例可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
3、发烧程度:登革热导致的发烧往往是高烧,体温常常达到39℃甚至40℃。 其他症状:除了发烧,登革热还伴随着明显的疲乏、厌食、恶心等。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痛和骨关节痛,伴随面部、颈部、胸部的潮红。
4、其他症状:患者常伴有乏力、恶心、呕吐、腹痛等非特异性表现,严重病例可能出现意识模糊、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需注意,登革热症状因个体差异而异,轻症患者可能仅表现为低热、轻度头痛,而重症患者(如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可能迅速进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
5、登革热暴发疫情的标准通常基于病例数量、病例增长趋势、地区分布以及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等多个因素来判断。首先,如果在一定区域内,比如一个社区或城市,短时间内出现大量的登革热病例,这通常被视为疫情暴发的迹象。具体来说,如果连续3天内每天都有登革热病例报告,这可能意味着疫情正在该地区蔓延。
多国暴发严重疫情,外交部回应援助问题
月1日,外交部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已采取多项措施援助太平洋岛国近期暴发的10年来最严重登革热疫情。具体援助举措如下:一是紧急物资与资金援助。中方之一时间向汤加、萨摩亚等疫情严重国家提供支持,向汤加援助检测试剂、灭蚊用品,向萨摩亚提供防护服、口罩等医疗物资及资金。二是开展专项防控项目。
多国暴发严重疫情时,中方采取多项举措帮助抗击疫情,但外交部未详细披露具体援助细节内容,不过可从相关举措推测大致方向。物资援助层面中方很可能向疫情严重国家提供了大量急需的医疗物资。
中国已宣布向8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包括检测试剂、口罩、防护服等在内的援助。3月20日,外交部发言人耿爽表示,中国 *** 已正式宣布向82个国家和世界卫生组织(WHO)、非洲联盟(AU)提供援助。
总体而言,印度当前面临多方面挑战,疫情形势危急,经济状况堪忧。国际社会的援助对于印度而言显得尤为关键,同时也考验着印度 *** 的决策与应对能力。
在3月18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问:当前疫情在全球多点暴发、扩散蔓延。多国向中方提出援助请求。
注意!常州出现首例登革热输入病例!目前国内尚无可预防疫苗
入境后14天内,如果出现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主动向医务人员告知近期旅行史,以便尽早得到准确的诊断和治疗。综上所述,常州已出现首例登革热输入病例,且目前国内尚无可预防的疫苗。因此,公众应提高警惕,加强个人防护,避免前往疫情严重地区,如有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旅行史。
登革热在全球范围内都有感染案例,且在中国的发生案例不断攀升。例如,江苏常州就曾发生过登革热感染,而北京也有境外输入的登革热病例。随着国内外旅游高峰期的到来,特别是热带海岛地区人气旺盛,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也进入了高发期。
登革热的发热症状通常急骤,体温可达39℃以上,且伴随全身不适。皮疹多见于四肢,发展为出血性斑点。出血症状包括牙龈出血、鼻血、瘀斑等,淋巴结肿大和关节痛也是特征。与流感不同,登革热的高烧更为持久,且通常无鼻塞症状。预防为上,无特效疗法 遗憾的是,目前尚无针对登革热的疫苗或特效药。
传播方式和风险:登革热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全球有39亿人面临感染风险,尤其在亚洲地区如印尼、新加坡、泰国等地病例频发。随着气候变暖和人口流动,我国虽非高发区,但疾病扩散的风险增加,特别是从东南亚等地返回的旅行者需提高警惕。预防和应对措施:目前尚无针对登革热的疫苗或特效药,预防是关键。
存在输入病例传播风险。Ⅳ类地区(7个):包含内蒙古、吉林、黑龙江、青海、宁夏、新疆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些地区未监测到伊蚊分布,也无本地登革热病例报告。